[409]

喜歡拿起一張買了一段年代的唱片,放到播放器裡,用耳機聽,這樣子可以仔仔細細的聽到每個音符,每一個字句。

鍾漢良,一直有「小太陽」的稱號,不過經過這些年,小太陽也變成大太陽了。他最火紅的歌,莫過於<OREA>了。先來回味一下這首動感熱力十足的歌。

從1995年到2000年間出版了大約6張專輯後,就漸漸淡出音樂圈,轉向戲劇演出,近年來有不少的表現。他在2004年,出版了一張﹝流向巴黎﹞,大概沒什麼人知道吧。

今天我就把這張唱片拿出來好好的聆聽幾遍,聽了還真是無感。大概除了他在唱片封面露了肚臍展現一點誘人的性感之外,整張唱片除了幾句不錯的旋律,聽過就沒留下什麼印象。而主題流向巴黎也不知是什麼意思,歌詞摘錄一下看有沒有利害的人看的懂在寫什麼:「六朵鮮艷的乾花 打個漂亮的時間差 啊啊啊 翻越睫毛的水滴 順著那孤獨的牆壁 從縫隙流向巴黎」(詞/吳向飛)。恕我真的愚昧呀,實在看不懂。

每次聽到這類唱片,我不禁又要把老話再重提一遍。到底有些音樂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呢?

每分每秒都有人在做音樂,每年有無數的唱片發行,但是有很多歌,根本大概除了作者自己,沒有聽眾會記得,也不會有人覺得好聽。可是這些歌,一定都是經過唱片公司開會討論後的結果啊,那怎麼還會讓這些無感的歌出版呢?假如這些歌能出版,那其他被篩掉的歌,又何嘗不能?而這些歌,在出版後,到底又有什麼作用呢?只是在填唱片的空白嗎?還是只是因為有人寫了有人做了,就給他們一些回饋(賺錢)?如果這些歌都能出,那任何人寫的任何歌,應該也可以出吧?我是個很愛很愛音樂也很尊重音樂的人,可是在我的唱片櫃裡有好幾百張唱片裡的好多歌,我真的不明白到底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?是怎麼放到唱片裡出版的?

不過也許我把這事看的太嚴重了吧。這世上不就很多做的時候轟轟烈烈,再三推敲,但是做出後其實也沒什麼意義的東西嗎?譬如本人服務的地方三不五時也在出一些刊物啦DM啦,在做的時候動員許多人力財力,當在做一件很大的事情。可是完成後呢,又有誰去看啊?!只不過又一堆廢紙,白砍一堆樹罷了。
而音樂,說穿了也可以就只是一種行業,當然就會有同樣的狀況。

嗯,我為自己的問題找到答案了!原來寫東西就是這樣,剛開始寫的時候,是充滿疑惑,但寫著寫著,會自己想到解答呢!

我真是太愛寫東西了!

鍾漢良流向巴黎  


*我的收藏*:鍾漢良﹝流向巴黎﹞,滾石,2004年


(2013.10.10 Thu.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鍾漢良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odyoce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